垂询电话:0599-8626595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它研究一切人类变态行为,探讨这些行为的诊断论据、评估、分类、治疗和预防。对个体心理援助,危机的介入、引导和促进,家庭心理治疗等,也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临床心理学的任务并非仅限于帮助有心理疾病的人,它还经常帮助正常人,用心理学知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训练人们良好的个性,使其达到最有成效的水平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使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更具有创造力。
主要的工作方式是:心理辅导、心理疾病治疗(含药物治疗)、异常行为矫正。
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团体治疗、森田治疗等主要业务范围
1.正常人群
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学习、就业、工作压力;婚恋、夫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职业兴趣倾向等。
2.心理问题
学习困难、睡眠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恋爱、婚姻、家庭暴力及性问题,适应不良,儿童行为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情绪以及酒和药物依赖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心理疾病
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人格障碍、厌食症、性心理障碍,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各类成瘾等;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詹秀珠心理学专业背景简介:
尊龙凯时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中级心理治疗师;
中国科学院北京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结业;
2009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专项进修,得到中心张海音、季建林、陈钰、徐勇、邹政、刘强、薛伟、张冰等著名临床心理学专家大量的个案和团体治疗的督导。
看心理医生前的心理准备
一、想好开头说什么
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争取一个好的开始。
二、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隐私”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应尽可能将心理上的门敞开。
三、倾诉要有所节制
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能全部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这是很困难的,你应尽可能把倾诉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四、“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
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有问必答。
五、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
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不太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意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为最好。
六、防止就事论事,纠缠于细节之中
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心你的思想和观念、看法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可先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即可。
七、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
比如说对“离不离婚”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指导。而心理医生的职业科学准则却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性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八、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段转变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总之,不可操之过急。
九、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 心病”时才去求医
如果你将预防心理疾病看成是“感冒就吃药”的及早治疗,就会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去找心理医生了。
十、对于有关“性”问题,有条件的话,可找同性别的医生
因为,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中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还是同性之间说话更方便和深入些。当然,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进行心理咨询的十大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对心理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综合性大型尊龙凯时的临床心理专业应运而生,设立了心理科。心理咨询不同于其他专业,对来访者(就诊者)有一定的就诊心态要求,这是促使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条件之一。那么,心理咨询与治疗时有哪些要求呢?
第一、来访者(就诊者)应该是主动就医者。 心理治疗的就诊者是有主动意愿来寻求心理帮助的。只有这样才能与心理治疗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减少在治疗和咨询中的初级心理阻抗。这一点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设置中相当重要的一点。而现实环境中,有良好自知力、能够主动就诊的心理障碍患者虽然逐渐增加,但也有不少被动就诊者,即家人或朋友认为有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根据心理障碍患者的行为或某种与环境的不协调来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应该说他们的判断一般是准确可靠的,但建立在这样的就诊动机基础上,易引起心理障碍患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心理阻抗可伴随整个治疗和咨询过程,治疗很难深入和维持,疗效难以保证。
第二、就诊者应知晓看心理咨询需要提前预约和收费。 严格的咨询治疗前设置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安全感、治疗契约关系等。心理障碍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消失往往是心理问题改善的临床标志之一。若心理障碍者不愿意履行心理咨询治疗前的预约和缴纳心理治疗与咨询费用等,表明患者对就诊的行为缺乏信心,心理阻抗明显。
第三、就诊者应明确心理问题的缓解是从心理咨询开始,但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 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可能在治疗室全部解决。心理治疗的环境是患者所生活的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才是心理问题得到改善的根本所在。但有相当多的患者认为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治疗师听,而后治疗师会把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了。这种心态不利于治疗的维持。
第四,心理障碍的缓解过程中,需要多次就诊,并不是一次心理咨询治疗就能解决持续很久的心理问题。 澄清这一点,是为了缓解患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心理障碍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怀着急切的心态来就诊的,他们往往急于解决自己的痛苦,时间观念强烈,有的人第一次就诊就向治疗师直接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一次咨询治疗能看好么?多少次能看好啊?这种急迫心态不利于心理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容易停留在心理内省和内心体验过程,缺乏心理行为上的检验和协调性锻炼,这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就诊者不要将心理治疗看成是完全有效的惟一一种治疗方法。 要想尽快缓解心理问题,应该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两者同时进行。
第六,就诊的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接受心理治疗的内省力。 如果文化水平太低,将不能理解心理治疗的本质,达不到心理内省。
第七,看心理咨询治疗时,不要有意控制自己的自卑心理。 有心理问题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越是刻意控制就越影响患者与治疗师之间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而“治疗关系”则是心理治疗中产生疗效的重要工具之一。患者在进行心理咨询治疗时应尽可能地使治疗师了解自己的自卑和无助,克服自己的压抑和心理掩饰性。只有治疗师与患者之间产生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才能使治疗与咨询顺利进行,才能对心理障碍有疗效。
第八,治疗师与患者之间是治疗关系,而且应该只限于治疗关系。 不应随心理治疗效果的产生而发展成为其他关系,否则将不利于疗效的巩固和维持,或出现对治疗双方的其他心理伤害。
第九,患者应注意回避性原则。 治疗师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为同事、亲属、朋友等直接或间接关系、利害关系人群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心理距离”。心理治疗中常常涉及患者平时压抑的心境或潜意识中连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内容,这种心理治疗性的被激活若只在治疗室内发生不会对患者形成大的心理阻抗,若是治疗者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面,将会对患者产生心理伤害。
第十,就诊者应备一定的心理依从性而非依赖性。 对待那些需要心理行为调整的患者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患者应明确自己才是心理障碍的治疗者,治疗师只是心理障碍得以改善的导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