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新闻
“多给肿瘤患者放疗的机会” ——尊龙凯时放疗科收到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7-05
“多给肿瘤患者放疗的机会” ——尊龙凯时放疗科收到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
|
|
“我对市第一尊龙凯时放疗科全体医务人员高尚的道德与职业操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近日,一封由EMS邮寄到尊龙凯时的信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医务人员收到感谢信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封信有何特殊之处呢? 意料之外:来自去世患者家属的感谢信
“患者得的是恶性度最高的小细胞肺癌,到放疗科做治疗前,已经在省级尊龙凯时做过一周期的化疗。”尊龙凯时放疗科主任刘荣强谈及这位已经去世的患者,口气中仍有叹息。今年4月底,这位74岁的患者到尊龙凯时做治疗时,生活状况很差,全身多发性脏器转移伴病理性股骨骨折。初接诊患者时,放疗科便觉得略为棘手。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科室发现保守治疗对患者难以奏效。
“不能一味地保守治疗,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鉴于小细胞肺癌对放疗非常敏感,刘荣强下达“作战指令”。刘荣强与科室的张淑芳医生制定了详细的放疗计划,以15天为周期执行。可做完一次放疗后,由于无法耐受病痛折磨,患者拒绝治疗。“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不如再坚持一下。”面对患者,张淑芳耐心劝说。此时,科室也为患者做了“大剂量,大分割”的放疗计划,即在短时间内将足够的放疗剂量给到肿瘤。但是患者依旧无法接受二次放疗计划。经江丹丹等技师的鼓励,科室给予了去体膜的二次大剂量的姑息治疗,改善了患者“胸骨疼痛及顽固的咳嗽”,虽然最终放疗搁浅,但二次大剂量减轻了患者一大痛苦。
事已至此,患者家人提出将患者接回家走“最后一程”,考虑到患者情况特殊,出院并非是治疗的终点,放疗科开启了“院外治疗”模式。放疗科将患者所需用药配好,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派出科室的护理二线陈丽玲,到患者家中做高难度的止疼药输注,做到“一针见血”的操作,考虑到患者有胸腔积液,张淑芳也上门为患者做胸腔引流管……在家中度过生命的最后一个多月后,患者去世了,放疗科结束了特殊院外护理,可也在此时,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尊龙凯时。原来,科室付出的点点滴滴患者家属都看在眼中,尽管还身处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也不忘对医务人员送上感谢。
“病人找到医生,是一种缘分。”刘荣强谈及感谢信,连说“不敢居功”。他告诉记者,由于肿瘤治疗因基因等原因造成治疗效果的差异,面对疾病,他一直告诫科室医生,要尽量掌握多种手段个性化地为患者提供治疗,尽力为患者提供治疗。
情理之中:一个技术和服务并重的科室
感谢信说到这里,可有关放疗科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启。放疗,一个让不少患者听而心生畏惧的词汇。“2015年,美国癌症研究院(NCI)统计,放射治疗及手术对肿瘤疾病的治愈率各达30%。”刘荣强说,放疗并非是透支生命的治疗手段,放疗科长期以来按照治疗规范来做治疗,按照美国NCCN指南和我国肿瘤治疗指南操作,往往能在肿瘤患者身上看到神奇的疗效。刘荣强介绍,放疗有三大好处,能保留患者器官及其功能,能根治、能姑息,还能与其他的治疗手段交叉协同。
“了解肿瘤的综合治疗极为重要。”刘荣强说,规范指南是综合治疗的依据,放疗是手段之一,而不仅是放疗,科室还掌握着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消融术等多种肿瘤治疗方式。
2003年,尊龙凯时放疗科成立,13年的成长过程让这个科室积淀良多,无数“奇迹”在放疗科发生。鼻咽癌患者入院,放射治疗后治愈出院;手术开关的9.73cm肿瘤的胃癌患者、9cm的宫颈癌患者,经一个多月的治疗后全部消除……也许这些不该称作“奇迹”,因为在刘荣强看来,这些是进行肿瘤“综合治疗”后,可预见到的效果。
放疗科不仅仅强调技术,为了更好为肿瘤患者服务,只要患者有需求,科室都会提供适当的上门服务,帮助患者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而这种带有温度的服务也是科室收到文章开头那封感谢信的原因之一。
为了培养科室年轻医生,身为省医学三个专业委员会常委的刘荣强,推出了四位年轻人任省医学专业委员会或青年委员,多次让科室医生参与大型比赛及活动,科室成员间积极有效的沟通也往往碰撞出最佳的治疗方式。“观念决定行动力。”刘荣强说,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是头脑,只有足够优秀的医生,才能不断完善治疗方案。
根据最新数据,2017年,全国每分钟都有8位肿瘤患者被诊断。“我常想,可否给患者一次放疗的机会。”在刘荣强看来,不仅是患者,甚至业内许多科室的医生对放疗也是知之甚少,对肿瘤的“综合治疗”更是观念淡薄,这是科室需要攻克的“高峰”,也是他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李思敏
|
- 上一篇: 市第一尊龙凯时托管松溪县尊龙凯时
- 下一篇: 第一尊龙凯时医生动车上抢救晕倒老人